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戴虹:在青藏高原上画出一道最美的弧线

作者:魏久林     审核:    日期:2016年09月24日 00:00   点击数:  

 文字/吕瑞洁、李朝阳   摄影/李涛、鲍文龙

雨刚停,我们一路踩着积水,来到了焊接实验室。白色的门被推开后,只见坐在屋里的戴虹老师望向我们,她的脸上带着笑意,精神抖擞胜过许多年轻人。如此亲切的形象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坐在一起,听她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创新永无止境

1982年戴虹老师考取哈工大焊接专业研究生,她在导师带领下,独立完成了矿用圆环链攻关项目,并成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这也为她之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她来到西南交大任教。1987年起,戴老师开始钢轨焊接质量与控制技术研究,而在此之前,我校这个领域的研究几近空白。

 

 

过去,我国工厂主要靠引进国外钢轨闪光焊接设备,戴老师他们初期开展研究工作就是利用引进设备。但很快,他们发现国外的设备并不能满足高品质焊接需要。“我们可以去掉焊机的大脑,也就是控制系统,换上自己研发的系统,以这种方式来消化、吸收国外经验,开始研发自己的机器的核心技术。”戴老师的目标是研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设备。“我们追求的不是高大上,而是实用性好、性价比高。焊接质量能稳定满足标准要求的,才是最好的!”最终戴老师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钢轨闪光焊机的国产化,改变了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

 为了提高钢轨现场焊接质量,满足高焊轨效率,戴虹老师团队2000年研制出了数控式小型气压焊轨机。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跟踪铁路线路施工作业现场,了解工程需求,努力创新,探索实践,攻坚克艰,2009年戴老师终于成功研制出适用于高原缺氧状态下的气压焊轨车。该设备取得了重大突破,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戴虹老师也因此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2016年,青藏铁路换轨工程全面结束,使用的正是戴老师和她的团队所研制出的设备和关键技术。这显然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肯定。“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辅助系统需要较大量的人工操作。铁路局的领导问我,能不能做到完全机械化,什么都由机器完成。我说这个目标实在太宏伟了。”她笑着说。“但这也是研究的一个方向,创新永无止境。”


苦乐相伴相随

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铁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多如牛毛,环境也十分恶劣。“青藏一天有四季,刚才还二三十度呢,转眼就零下了。”在温度变化迅速的情况下,钢轨的热胀冷缩现象极其明显。“一节钢轨放上去,一下子就短了几十毫米,一会儿又胀得鼓鼓的。”除此之外,身体上的不适也成为了极大的挑战,“当时刚上去,就觉得两个眼睛要掉出来了,眼压太大了。”在后来的日子里,高原反应令她两次处于生死关头。“他们说我是豁出命在干,不过确实如此。不仅是我,青藏线上每一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干,所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伟大的人。”

 

 

虽然身处恶劣环境,十分辛苦劳累,戴虹老师依旧觉得快乐。“青藏的景色真的太美了,可以净化心灵。”“我很幸运能参与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不然我哪有机会看到这么美的地方?”

除了美景,最能令她高兴的就是项目上的成就。20108月,戴老师和她的团队在海拔3000多米的南山口完成了17个钢轨的焊接,并在兰州进行了落锤性能检测,“落锤一次成功!”她的语气里满是骄傲。“最令我高兴的是当时还带去了在海拔4600米的不冻泉所焊接的3根钢轨焊头试件,落锤试验也一个没断,可把我乐坏了!”说到这,她爽朗的笑出声来,“我觉得这是最漂亮的一次!”“虽然很幸苦,但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责任常在心中

谈及最初接触钢轨焊接的契机,戴老师这样说道:“这是交大与铁路的血缘关系,也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她在气压焊轨车项目不被看好、遭遇危机时,能够坚持下来的信念。“我就想把青藏铁路建设好!”

同时,作为学校的导师,戴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满心爱护。她提起自己带过的一名学生时极为自豪道:“走到铁路局,他们都跟我说,你那个学生真的很好。我很喜欢这样,希望能桃李满天下,这算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

 

 

最后,我们谈到了最近对她的一些报道,她如是说:“我没想到外面的评价会这么高。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算是西南交大一段重要的历史,应该被记住。”                  

戴虹老师说:“我们很幸运,能够参与到建设青藏铁路的工程中来,能够看着我们的技术和现代装备焊接青藏线路上的根根钢轨,在1111公里的高原上蜿蜒。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画出的最美的一道弧线!”


文字编辑/李朝阳、肖希  摄影编辑/鲍文龙

皇冠新闻中心

 

戴虹:在青藏高原上画出一道最美的弧线

2016年09月24日 00:00 1047次浏览

 文字/吕瑞洁、李朝阳   摄影/李涛、鲍文龙

雨刚停,我们一路踩着积水,来到了焊接实验室。白色的门被推开后,只见坐在屋里的戴虹老师望向我们,她的脸上带着笑意,精神抖擞胜过许多年轻人。如此亲切的形象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坐在一起,听她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创新永无止境

1982年戴虹老师考取哈工大焊接专业研究生,她在导师带领下,独立完成了矿用圆环链攻关项目,并成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这也为她之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她来到西南交大任教。1987年起,戴老师开始钢轨焊接质量与控制技术研究,而在此之前,我校这个领域的研究几近空白。

 

 

过去,我国工厂主要靠引进国外钢轨闪光焊接设备,戴老师他们初期开展研究工作就是利用引进设备。但很快,他们发现国外的设备并不能满足高品质焊接需要。“我们可以去掉焊机的大脑,也就是控制系统,换上自己研发的系统,以这种方式来消化、吸收国外经验,开始研发自己的机器的核心技术。”戴老师的目标是研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设备。“我们追求的不是高大上,而是实用性好、性价比高。焊接质量能稳定满足标准要求的,才是最好的!”最终戴老师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钢轨闪光焊机的国产化,改变了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

 为了提高钢轨现场焊接质量,满足高焊轨效率,戴虹老师团队2000年研制出了数控式小型气压焊轨机。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跟踪铁路线路施工作业现场,了解工程需求,努力创新,探索实践,攻坚克艰,2009年戴老师终于成功研制出适用于高原缺氧状态下的气压焊轨车。该设备取得了重大突破,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戴虹老师也因此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2016年,青藏铁路换轨工程全面结束,使用的正是戴老师和她的团队所研制出的设备和关键技术。这显然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肯定。“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辅助系统需要较大量的人工操作。铁路局的领导问我,能不能做到完全机械化,什么都由机器完成。我说这个目标实在太宏伟了。”她笑着说。“但这也是研究的一个方向,创新永无止境。”


苦乐相伴相随

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铁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多如牛毛,环境也十分恶劣。“青藏一天有四季,刚才还二三十度呢,转眼就零下了。”在温度变化迅速的情况下,钢轨的热胀冷缩现象极其明显。“一节钢轨放上去,一下子就短了几十毫米,一会儿又胀得鼓鼓的。”除此之外,身体上的不适也成为了极大的挑战,“当时刚上去,就觉得两个眼睛要掉出来了,眼压太大了。”在后来的日子里,高原反应令她两次处于生死关头。“他们说我是豁出命在干,不过确实如此。不仅是我,青藏线上每一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干,所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伟大的人。”

 

 

虽然身处恶劣环境,十分辛苦劳累,戴虹老师依旧觉得快乐。“青藏的景色真的太美了,可以净化心灵。”“我很幸运能参与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不然我哪有机会看到这么美的地方?”

除了美景,最能令她高兴的就是项目上的成就。20108月,戴老师和她的团队在海拔3000多米的南山口完成了17个钢轨的焊接,并在兰州进行了落锤性能检测,“落锤一次成功!”她的语气里满是骄傲。“最令我高兴的是当时还带去了在海拔4600米的不冻泉所焊接的3根钢轨焊头试件,落锤试验也一个没断,可把我乐坏了!”说到这,她爽朗的笑出声来,“我觉得这是最漂亮的一次!”“虽然很幸苦,但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责任常在心中

谈及最初接触钢轨焊接的契机,戴老师这样说道:“这是交大与铁路的血缘关系,也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她在气压焊轨车项目不被看好、遭遇危机时,能够坚持下来的信念。“我就想把青藏铁路建设好!”

同时,作为学校的导师,戴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满心爱护。她提起自己带过的一名学生时极为自豪道:“走到铁路局,他们都跟我说,你那个学生真的很好。我很喜欢这样,希望能桃李满天下,这算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

 

 

最后,我们谈到了最近对她的一些报道,她如是说:“我没想到外面的评价会这么高。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算是西南交大一段重要的历史,应该被记住。”                  

戴虹老师说:“我们很幸运,能够参与到建设青藏铁路的工程中来,能够看着我们的技术和现代装备焊接青藏线路上的根根钢轨,在1111公里的高原上蜿蜒。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画出的最美的一道弧线!”


文字编辑/李朝阳、肖希  摄影编辑/鲍文龙

皇冠新闻中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