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典型

首页 >> 材子佳人 >> 教师典型 >> 正文

坚守初心、一生践行,责任在心,不负韶华 ——记皇冠hg8868老版本退休教职工党员孙鸿

作者:陈煦芬 章春军 王誉静 熊苏雅 陈勇     审核:章春军 熊苏雅 肖俊怡    日期:2021年07月02日 16:40   点击数:  


孙鸿,男,1953年生,68岁,皇冠hg8868老版本退休教职工。他在实验室岗位上工作近40年,兢兢业业,成绩斐然;他热爱教书育人工作,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是优秀的党务工作者,退休前曾长期担任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支部书记期间,所在支部曾获评省委组织部、省教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曾获3次“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4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坎坷青春,萌发入党初心

1949年10月,孙鸿老师的父母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队伍中,成为了中国交通大学(皇冠前身)教职工中的一员。孙鸿老师也便成为了“校子弟”,谈及父母的归国决定时,孙鸿老师如是说道:“我们都是一块砖,国家需要就往哪里搬。”

16岁时投身下乡队列,孙鸿老师离开唐山市,来到河北遵化县的一个村子插队。村子的条件很差,对于之前生活条件稍好些的知青来说,起初的适应过程并不容易。据孙鸿老师回忆:村子很小,不到80口人,村里水电不通,想要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至少要走五里路去挑,否则就靠山沟里积留的雨水度日,即使后来修建了小水库也需要走上3里路才能到。在大队里,每人一天最多能挣1个工分,换三毛六分钱,每人一年五斤麦子、三百多斤毛粮,即便如此,村民们大部分都较为知足。按孙鸿老师转述当年村民的话来说“现在生活还不好?都不用防导弹钻山沟沟哩。”确实如此,毕竟早期村子的山岭是一个随处可以捡到弹片钢盔的地方。

条件落后则发展更为艰难,孙鸿老师便提议发展副业,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孙鸿老师便回家从父亲的补发工资里借了1000元,为村里购置了两匹马,建立了运输队。五年半的插队,临走时村里有了林子,修了路,打了水井,拉上了电线,知青宿舍改办成了学校,点点滴滴的改变都见证了孙鸿等知青们的投入与付出,当他们四十年后再次回到村子,仍有人清楚记得他们这帮“年轻人”的名字。对此,用孙鸿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那段经历很特别,我们所做的应该就是让大家知道生活会变得更好”。

不负韶华,和当时许多斗志昂扬的青年人一样,五年半的知青插队及五年半的煤矿工人经历,孙鸿老师始终没有停下投身建设的步伐。1975年,孙鸿申请进入煤矿工作,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十足的干劲,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工成长为全矿区最年轻的生产队班长。其间,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惨烈的灾难后百废待兴,为了抓紧恢复煤矿生产,在每天至少数十次余震的情况下,矿队的工人需要下到360米深的主井进行排水。十万职工能够并且自愿下井的不到百分之一,孙鸿老师便是最积极的报名者,奈何被判为“无资格”。知道技术,了解情况,为什么不批准下井排水?孙鸿老师当场提出疑问,得到的回应只有一句“因为你不是党员”,再三协商下,勉强被允许参与,但被明令禁止参与危险项目,必须服从命令。自那一次,孙鸿心里也逐渐开始理解什么是党员,什么是党性;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发挥作用,在困难面前能够冲锋在前,孙鸿下定决心一定要入党。

在旁人看来,孙鸿老师青年时期充满艰难坎坷,物质条件匮乏,在震区与深井、瓦斯、炸药相伴,牺牲死亡时常发生的情况下,生活不是过而是熬。但对于孙鸿老师而言,那是为国家的事业努力拼搏,是与大家共同奋斗的宝贵时光。

二、15年达成入党夙愿,践行初心使命

为了能照顾父母,1980年孙鸿老师调入皇冠工作。仅完成初中学业的他用了8年的时间以优异的专业成绩从高中、大学毕业,从最初的电焊工到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实验师,孙老师的自觉与努力让人敬佩。他曾参与创建了皇冠焊接实验室,又在学院新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时转到该专业并负责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孙鸿老师再次用自身的经历谱写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乐章,真正做到了“组织需要到哪就到哪,毫无怨言,公而忘私”。

知青生活、煤矿锻炼、地震灾害等一系列经历,增加了孙鸿老师对党的了解,激发了孙鸿老师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孙鸿老师的入团入党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多次申请未能成功加入中国共青团时,因家庭成分原因导致孙鸿的入团过程受到一定阻碍,经过个人积极努力、组织严格考察,终于成为一名共青团员。进入交大工作后,在系总支书记的鼓励与支持下再次提交入党申请,历经磨难,终于在1991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197612月提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开始,到19911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孙鸿老师始终坚定信念,孜孜追求,一共历时15年,终于达成夙愿,这是对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最好解读。

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引进的顶级实验设备,不仅操作复杂,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临危受命,成为该设备的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好该设备产出试验成果的同时,设备的维护也从未放松,直到其退休,该设备历经近20年仍能正常使用。

除了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他还特别关心关爱学生成长,他经常深入学生一线进行调查,第一时间掌握并关注学生需求,针对性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学习指导工作,同学们也一直视孙老师为“亲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孙老师聊一聊,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孙鸿老师多年担任焊接党支部书记,后受命组建生医党支部,他非常热爱教工党支部书记一职,乐意把精力投入到党支部建设中。在支部书记孙鸿老师的带领下,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由最初的5名党员发展到现如今的29名党员,他们凭着一股认真、团结的冲劲,逐步实现了一开始就定下的“打造一个先进组织”的目标——2008年成为校级先进党组织,两次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单位分别为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教工委)。孙鸿说道:“这么些年,不论是教师支部还是学生支部都在不断发展壮大,真心为后辈们的成长感到高兴,但从始至终,我觉得党支部的工作重心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老师要重视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得更加优秀,为党组织培养接班人。”

三、暂别一线,发挥党员余热

2014年孙鸿老师本已到退休年龄,但由于实验室专职的管理人员空缺和国防基金项目是尚未完成,孙鸿老师被学校返聘三年。结束返聘后,应学院老师的请求,他仍继续积极帮助指导学生,协助学院设备管理。退休以后,孙鸿老师依然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关注着学院的党建工作,主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每天坚持在“学习强国”打卡,做到了学习积分排名靠前。孙老师经常说:“工作可以退休,党员要求不可以退休,一旦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就得时刻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按党的规章制度办事。”他在空闲时间依然要到学校、学院转一转,并和学生经常交流,了解同学们更多的思想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要知道后浪们每天都在看什么、想什么、干什么”。

在谈到学院设备管理一职现今仍然空缺时,孙鸿老师说“虽然我不能继续聘,但我认为聘任只是一个‘噱头’,不返聘也还可以继续工作嘛,责任我还是要起来。只要需要我,一个电话,我都会回来的。我认为不返聘挺好,这样,如果我身体哪一天实在太不好,万一有一天倒在实验室,会给学院、学校添麻烦

孙鸿用他的表现和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一个老党员“坚守初心、一生践行,责任在心,不负韶华”的党性修养 ,是我们身边的楷模!



 

 

 

坚守初心、一生践行,责任在心,不负韶华 ——记皇冠hg8868老版本退休教职工党员孙鸿

2021年07月02日 16:40 1475次浏览


孙鸿,男,1953年生,68岁,皇冠hg8868老版本退休教职工。他在实验室岗位上工作近40年,兢兢业业,成绩斐然;他热爱教书育人工作,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是优秀的党务工作者,退休前曾长期担任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支部书记期间,所在支部曾获评省委组织部、省教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曾获3次“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4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坎坷青春,萌发入党初心

1949年10月,孙鸿老师的父母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队伍中,成为了中国交通大学(皇冠前身)教职工中的一员。孙鸿老师也便成为了“校子弟”,谈及父母的归国决定时,孙鸿老师如是说道:“我们都是一块砖,国家需要就往哪里搬。”

16岁时投身下乡队列,孙鸿老师离开唐山市,来到河北遵化县的一个村子插队。村子的条件很差,对于之前生活条件稍好些的知青来说,起初的适应过程并不容易。据孙鸿老师回忆:村子很小,不到80口人,村里水电不通,想要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至少要走五里路去挑,否则就靠山沟里积留的雨水度日,即使后来修建了小水库也需要走上3里路才能到。在大队里,每人一天最多能挣1个工分,换三毛六分钱,每人一年五斤麦子、三百多斤毛粮,即便如此,村民们大部分都较为知足。按孙鸿老师转述当年村民的话来说“现在生活还不好?都不用防导弹钻山沟沟哩。”确实如此,毕竟早期村子的山岭是一个随处可以捡到弹片钢盔的地方。

条件落后则发展更为艰难,孙鸿老师便提议发展副业,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孙鸿老师便回家从父亲的补发工资里借了1000元,为村里购置了两匹马,建立了运输队。五年半的插队,临走时村里有了林子,修了路,打了水井,拉上了电线,知青宿舍改办成了学校,点点滴滴的改变都见证了孙鸿等知青们的投入与付出,当他们四十年后再次回到村子,仍有人清楚记得他们这帮“年轻人”的名字。对此,用孙鸿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那段经历很特别,我们所做的应该就是让大家知道生活会变得更好”。

不负韶华,和当时许多斗志昂扬的青年人一样,五年半的知青插队及五年半的煤矿工人经历,孙鸿老师始终没有停下投身建设的步伐。1975年,孙鸿申请进入煤矿工作,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十足的干劲,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工成长为全矿区最年轻的生产队班长。其间,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惨烈的灾难后百废待兴,为了抓紧恢复煤矿生产,在每天至少数十次余震的情况下,矿队的工人需要下到360米深的主井进行排水。十万职工能够并且自愿下井的不到百分之一,孙鸿老师便是最积极的报名者,奈何被判为“无资格”。知道技术,了解情况,为什么不批准下井排水?孙鸿老师当场提出疑问,得到的回应只有一句“因为你不是党员”,再三协商下,勉强被允许参与,但被明令禁止参与危险项目,必须服从命令。自那一次,孙鸿心里也逐渐开始理解什么是党员,什么是党性;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发挥作用,在困难面前能够冲锋在前,孙鸿下定决心一定要入党。

在旁人看来,孙鸿老师青年时期充满艰难坎坷,物质条件匮乏,在震区与深井、瓦斯、炸药相伴,牺牲死亡时常发生的情况下,生活不是过而是熬。但对于孙鸿老师而言,那是为国家的事业努力拼搏,是与大家共同奋斗的宝贵时光。

二、15年达成入党夙愿,践行初心使命

为了能照顾父母,1980年孙鸿老师调入皇冠工作。仅完成初中学业的他用了8年的时间以优异的专业成绩从高中、大学毕业,从最初的电焊工到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实验师,孙老师的自觉与努力让人敬佩。他曾参与创建了皇冠焊接实验室,又在学院新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时转到该专业并负责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孙鸿老师再次用自身的经历谱写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乐章,真正做到了“组织需要到哪就到哪,毫无怨言,公而忘私”。

知青生活、煤矿锻炼、地震灾害等一系列经历,增加了孙鸿老师对党的了解,激发了孙鸿老师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孙鸿老师的入团入党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多次申请未能成功加入中国共青团时,因家庭成分原因导致孙鸿的入团过程受到一定阻碍,经过个人积极努力、组织严格考察,终于成为一名共青团员。进入交大工作后,在系总支书记的鼓励与支持下再次提交入党申请,历经磨难,终于在1991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197612月提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开始,到19911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孙鸿老师始终坚定信念,孜孜追求,一共历时15年,终于达成夙愿,这是对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最好解读。

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引进的顶级实验设备,不仅操作复杂,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临危受命,成为该设备的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好该设备产出试验成果的同时,设备的维护也从未放松,直到其退休,该设备历经近20年仍能正常使用。

除了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他还特别关心关爱学生成长,他经常深入学生一线进行调查,第一时间掌握并关注学生需求,针对性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学习指导工作,同学们也一直视孙老师为“亲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孙老师聊一聊,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孙鸿老师多年担任焊接党支部书记,后受命组建生医党支部,他非常热爱教工党支部书记一职,乐意把精力投入到党支部建设中。在支部书记孙鸿老师的带领下,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由最初的5名党员发展到现如今的29名党员,他们凭着一股认真、团结的冲劲,逐步实现了一开始就定下的“打造一个先进组织”的目标——2008年成为校级先进党组织,两次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单位分别为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教工委)。孙鸿说道:“这么些年,不论是教师支部还是学生支部都在不断发展壮大,真心为后辈们的成长感到高兴,但从始至终,我觉得党支部的工作重心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老师要重视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得更加优秀,为党组织培养接班人。”

三、暂别一线,发挥党员余热

2014年孙鸿老师本已到退休年龄,但由于实验室专职的管理人员空缺和国防基金项目是尚未完成,孙鸿老师被学校返聘三年。结束返聘后,应学院老师的请求,他仍继续积极帮助指导学生,协助学院设备管理。退休以后,孙鸿老师依然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关注着学院的党建工作,主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每天坚持在“学习强国”打卡,做到了学习积分排名靠前。孙老师经常说:“工作可以退休,党员要求不可以退休,一旦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就得时刻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按党的规章制度办事。”他在空闲时间依然要到学校、学院转一转,并和学生经常交流,了解同学们更多的思想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要知道后浪们每天都在看什么、想什么、干什么”。

在谈到学院设备管理一职现今仍然空缺时,孙鸿老师说“虽然我不能继续聘,但我认为聘任只是一个‘噱头’,不返聘也还可以继续工作嘛,责任我还是要起来。只要需要我,一个电话,我都会回来的。我认为不返聘挺好,这样,如果我身体哪一天实在太不好,万一有一天倒在实验室,会给学院、学校添麻烦

孙鸿用他的表现和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一个老党员“坚守初心、一生践行,责任在心,不负韶华”的党性修养 ,是我们身边的楷模!



 

 

Baidu
sogou